星空体育和乐鱼体育口碑:
者按:为庆祝党的十四大和国庆43周年,本报自本期起推出《改革开放13年辉煌成就》专栏系列文章,宣传我国气象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就、新进展,展现我气象事业的高科技风采和我气象事业为祖国经济建设服务方方面面的丰功伟绩,以总结过去,放眼未来。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的天气预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比较现代化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天气预报的总体能力有明显提高,在为国民经济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加速天气预报现代化建设,1982年召开了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会议,研究和制订了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天气预报工作现代化建设的技术路线和政策。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天气预报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重点发展数值预报,从那时起用10年或更多一点时间,尽快实现客观定量。形势预报应以数值预报为基础,要素预报以形势数值预报为背景,发展各种客观预报方法,同时注意总结、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十年积累的天气预报经验。
13年来,根据《气象现代化建设发展纲要》,在推进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首先高质量地按期完成了在对全国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和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两大骨干工程,并投入业务运行,日益发挥对全国各级气象台站和相关的单位的技术指导作用。其次积极进行区域气象中心的现代化建设。除确定由国家气象中心兼负北京区域气象中心的任务外,分别在上海、武汉、广州、成都、沈阳和兰州等地建立了6个区域气象中心,负责对区域内提供具有区域特色的加工指导产品。第三,加速省级气象台以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以下简称STYS)为核心的业务现代化建设,使其具有承上启下的能力。截止1991年底,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都不同程度地建成了STYs系统。
通过10多年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国家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和省级气象台由计算机联接的,从资料收集传输、加工处理、分析预报到产品分发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天气预报业务体系,开始改变天气预报工作基本靠手工操作的落后状态;两大骨干工程和区域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天气预报的客观定量,减少各级台站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和建立新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奠定了良好基础。我国天气预报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预报业务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已处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某些方面和个别项目已接近或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改革开放13年来,国家气象中心的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已迈出两大步,并正在继续开拓前进。80年代初,继中型计算机的引进和北京气象通信枢纽的建成,国家气象中心在学习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技术,经过长期精心准备后,我国的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简称B模式)於1982年2月16日正式投入业务。它通过北京气象传真广播和有线电路每天向全国气象台站提供50多种数值预报指导产品。B模式填补了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结束了只收用国外数值预报产品的历史,在我国天气预报发展史上具备极其重大历史意义。
我国国民经济快速的提升日益迫切需要中期天气预报。1991年6月15日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简称T42)建成并投入业务运行。它每天向全国各级气象台站和相关的单位提供500余种天气预报指导产品。种类之多、信息量之大、质量之高都是B模式不能够比拟的。从此,我国进入了世界上能制作中期数值预报的少数几个国家的行列,使我国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央气象台在天气分析预报业务上,逐步引进了人机对话系统,配置了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显示终端,开发了天气预报图形、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改变了30年一贯制的天气预报会商室(值班室)的落后面貌。天气预报使用的方法、制作流程和会商方式等有突破性的变革;长期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也投入业务应用。
为使天气预报获取大量气象卫星资料,我国的气象卫星及其地面接收处理系统建设,在8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该系统于1987年12月26日正式通过国家验收,建成了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地面接收处理系统。从而填补了我国没有自己气象卫星资料的空白,结束了只接收使用国外气象卫星资料的历史。
区域气象中心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已见成果。上海区域中心于1988年5月在2台VAX-11/780小型机上正式建立了华东地区有限区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武汉区域中心的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是以VAX3600计算机为主机,由若干台微机群和引进的天气数字化雷达组成的实时业务系统。1989年2月正式投入业务应用后,每日向责任区内气象台站提供暴雨数值预报产品和雷达资料信息,为监测、追踪和预报中小尺度的突发天气创造了条件。广州区域中心1991年7月成立后,以VAX6220计算机为主机的低纬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实时业务系统投入业务运行。该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先进的技术,利用广东省优越的通信条件,将区域内省、地市气象台与区域气象中心天气预报系统来进行远程终端联网,初步实现了计算机资源共享。使区域内省、地市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现代化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省级气象台的天气预报现代化建设初具规模、初见成效。省级气象台是全国天气预报业务体系中处於承上(国家和区域气象中心)启下(地市级气象台和县气象站)的关键地位。STYS的建设是省及省以下台站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的龙头项目。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绝大多数省气象台已完成了以天气预报信息处理为主的STYS建设内容,基本上实现了天气预报的资料收集传输—分工处理—分析预报—产品输出的准自动化。STYS投入业务应用后,已初见成效,主要体现为:增加了天气预报信息量;提高了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减少了操作性劳动,提高了自动化水平;增强了预报能力和服务水平。
地市级气象台和县气象站的现代化建设正在起步。随着省级气象台sTYs建设的迅速展开,地市级气象台天气预报实时业务系统(简称DTYS)的建设正在相应地展开。目前有近四分之一地市气象台用质量较好的中速信道与省气象台相连接,采用计算机远程终端调用方案,建成了调用和自己处理相结合、功能齐全、层次较高的地市级业务系统。约有近六分之一的地市级气象台与省气象台开通报路,建立了收报、接收气象传真图、填图自动系统,并能获取简化的图形图像资料。
从80年代初开始,县气象站配置气象传真接收机,收用气象传真图,结合单站资料和看天经验制作天气预报,可以看作这是县站预报业务改革的初步尝试。随着天气预报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地市台预报指导能力的加强,县站天气预报业务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如何更好地适应服务任务,正在探索解决中。
1、数值天气预报从无到有,步入先进国家行列。我国的数值预报理论研究工作50年代就开始了。但因计算机及其它环境条件的限制,未能用于业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数值预报业务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由国家气象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共同研制并建立了以北半球五层原始方程模式及五层有限区细网格降水预报模式为主体的短期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制作24—72小时的北半球高低空形势预报,24—36小时国内降水量预报及各种诊断量分析预报产品。实践证明,它对中高纬度长波槽脊的移动、发展乃至转折性演变以及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都有一定的短期预报能力。,1991年国家气象中心在CYBER大型机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该系统在资料同化处理、客观分析、预报模式等方面的主要技术环节均采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技术,较之原业务系统有明显的技术上飞跃。可用预报由原来的2—3天延长到了3—5天。与中期数值预报业务配套的新有限区细网格分析预报系统也相应建成。在预报模式、初步分析、地形处理等方面的技术进步,明显改进和延长了预报时效约24小时。
1982年全国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工作会议之后,广大气象台站在学习、引进国外模式输出统计(以下简称MOS)方法时,积极开发研制适合于我国的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截止1991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气象台站及广大地市级气象台和县站,先后研制和建立了降水、气温、大风、寒潮、大雪、冰雹、台风等的MOS、PPM(完全预报方法)客观定量预报方法。国家气象中心研制的全国263个站的最高最冷气温和248个站的降水概率MOS预报,作为指导产品每日通过气象传真广播向各级气象台站播发。
3、天气图模型方法有所发展。我国预报员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和归纳的丰富预报经验最重要的天气图模型方法有所发展。一些定性的主观经验用计算机处理成定量客观的技术方法,使零散的预报经验变成大家都能用、都会用、比较系统的预报方法,并储存起来供值班预报员调用。1982年各省将预报经验开始编写成“天气预报指导手册”。1989年前各省已先后完成了手册的编写和出版。这对后来建立天气预报专家系统、人机交互系统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等起到了重要作用。
4、卫星和雷达资料已成为重要预报工具。改革开放13年来,我国的卫星资料应用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天气预报业务中应用的云图已由模拟黑白的低分辨率发展到数字化彩色的高分辨率;由每日接收使用1—2次,发展到每日8次(有台风时每小时一次),由单一使用云图发展到云图与天气图、雷达回波叠加使用,建立了定量的降水预报模型。卫星云图在监测、追踪、预报灾害性天气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13年来,我国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应用雷达回波资料取得成效。80年代初,首先开始在长江下游的沪、苏、浙、皖地区组织天气雷达联网联防试验。1985年后逐步推广到华东、华北、中南、华南地区以及辽宁等部分省市。之后又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长江中上游地区进行中小尺度天气监测预报试验。目前,试验成果正在慢慢地推广到天气预报业务中应用。
5、天气预报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具有特色。80年代初,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利用微机开发天气预报专家系统技术,建立了具有自己特点的天气预报知识库和推理系统。这种系统是多种方法的集成,尤其是为定性的预报经验的应用开拓了有效途径,体现了我国天气预报工作的特色之一,在业务应用中效果明显,普遍受到广大基层台站的重视,出现了快速地发展的好势头。80年代末,人工智能技术又引用到天气预报工作中,天气预报人工智能工作站可望在预报业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天气预报的人机交互技术正在兴起。1986年中央气象台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引进了人机交互资料处理系统,并和M—170计算机联接投入业务使用。从此,揭开了我国人机交互系统业务应用的序幕。省级气象台充分的利用微机,开发建立了图形、图像和气象资料处理、显示系统,形成了省级气象台站天气预报人机交互系统的雏形。随着计算机工作站的发展,1989年新疆自治区气象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个功能齐全的“省级气象信息人机交互处理系统”,标志着我国的天气预报业务现代化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1、预报准确性有所提高。10多年来,天气预报的准确性总体上有所提高,一般降水的短期预报准确率90年代初与80年代初相比约提高4.3%左右,1982—1986年,全国范围共出现重大天气过程84次,中央气象台和有关省级气象台在短期内报出或基本报出的占80%以上。1981—1984年重大灾害性天气成功预报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987—1990年的重大灾害性天气短期预报也较准确。1991年5—7月间,我国江淮部分地区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暴雨过程,各级有关气象台站做出了准确及时天气预报,为抗灾救灾做出了贡献。、自1980年以来,在我国登陆的台风88个,基本上没再次出现因预报失误而造成重大事故。
2、预报的有效时间有了延长。80年代,我国业务数值预报由做3天以内的形势预报延长到了5天左右,新有限区数值预报模式制作的我国范围的降水预报时效也延长了24小时。广大台站发布的天气预报已由24小时延长到48小时。
3、预报精度有所改进。以生产建设比较关注的降水预报为例,规定分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5个预报量级,过去极少预报暴雨、大暴雨的状况已有较大改进;降水的落区预报也在由分区分片向分点过渡;降水起止时间预报也在逐步细化。如1990年9—10月间为北京亚运会提供的气象服务精确到某时、某地、将出现某种量级的天气预报。
上一篇:学生交通安全图片宣传画
下一篇:民用航空器事件调查规定